想說幾句話:


 


-----也許台灣中醫還有許多改善空間,以一位30多年來台灣超過15次的國際友人觀點,其實同道們--我們真的在進步----


 


   一個星期前衛生署駐歐盟代表 張武修醫師轉寄來(1),比利時籍國際針灸醫學及相關療法學會秘書長 白晏士醫師所寫的這篇文章,看了之後有許多感懷,就覺得應該把這篇文章跟同道們分享,感謝才華洋溢曾宣靜醫師協助翻譯這篇文章。


 


國際針灸醫學及相關療法學會是以歐盟會員國家的合格醫師為主的針灸及傳統()醫藥的國際學術組織,限制只有具醫師執照的醫師才能參加,每年會有學術性會議在歐洲召開;2009年五月29-31日,將在希臘第二大城 塞尚洛尼基古城召開, 白晏士 醫師是這次會議秘書長 ICMART 2009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n Medical Acupuncture,大家可以到這個網站看看。有興趣參加會議同道可以跟我聯繫


http://www.icmart2009.org/index.php?pid=3&hl=en


 


 


 


 


感謝 台灣


 


 


1: 張武修 醫師是衛生署駐歐盟代表 張武修 醫師是前任衛生署國際合作處處長,也是國立陽明大學國際衛生學 程 教授,在他的鼓勵與協助下,這些年來台灣中醫國際化交出一些成績。本文章以英文撰寫並刊登在(國際針灸醫學及相關療法學會) 期刊上。


2: 針灸國際化暨全球化研討會,是去年在中國醫藥大學舉辦的國際研討,張永勳教授負責


3: 歐洲 醫師傳統中醫學和針灸學課程,是去年在署立台北醫院,由 許中華 醫師負責


 


 


 


 


中醫師全聯會 國際交流主任委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中醫院區 醫務長


許中華 敬上


-----------------------------------------------------------------------------------------------------------------------------------------


 


〈關於過去幾十年臺灣醫療發展的一些想法〉


 


白晏士


國際針灸醫學及相關療法學會秘書長


布魯塞爾


 


1970年的冬天,我第一次踏上臺灣這塊土地,為了增進針灸理論與技巧上的知識而來。我和臺灣的醫師們交流得知,在臺灣,醫學理論的教學和技巧實作被劃分了幾個區塊。我沒有進行任何具體的考察,因為那不是我的目的。然而,漸漸地我對於臺灣的醫療現狀有了大體的認識。


 


    當時這裡有西醫醫院,醫生們在過時的設備,與時而藥物短缺的情況下,仍盡力診治病患。但是,不可能在這些醫院裡詢問到中醫部門或是針灸部門。非但這些部門不存在,甚至連詢問本身都是不恰當的,因為中醫治療在當時被認為是落後於現代的。來到臺灣之前,我在香港居住過兩年,在香港也有同樣的狀況。


 


    在大多數的國家,傳統中醫學或針灸學是藉由學徒制來傳承知識(透過舉辦祭壇儀式,如同我拜吳惠平教授為師時所體驗到的)或是老師與學生間私底下的授受。後者即是我最好的老師吳惠平教授的傳授方式。跟著吳惠平教授學習的這段時間,我認識許多他的學生。他的學生們跟著他學習數個月或數年之後,回到自己的家鄉行醫。傳統的師徒制度依舊存在著,雖然臺灣政府嘗試逐漸規範這些行醫者,但簡便地根除傳統制度,以推行新的政令,是困難且不智的。


 


     另一方面,位於臺中的中國醫藥大學設計了中西醫同時修習的課程。黃維三教授負責針灸科的教學,我現在仍保存著他的上課講義。但是我不知道他們當時是以怎樣的方式整合中西醫教學,不知道有多少課程是相同的。那時,我熱衷針灸學甚於中醫基礎學和方劑學。我感覺到這樣的中西醫整合課程非常有趣且創新。


 


     我往來臺灣約十五次以上,這期間我感受到許多變化。西醫醫院成立針灸部門(如臺北榮民總醫院)和中醫部門(如臺北和平醫院)。我多次帶領學習針灸的比利時醫生們來參觀針灸和中醫部門,參與各項演講活動,並且和這裡的老師們討論學問。中醫和針灸醫療在臺灣漸漸具規模了。


 


    四年前,我參觀了中國醫藥大學。今年他們邀請我參加中醫和針灸國際化暨全球化研討會。我有機會和一些中醫系的學生們談話,我很高興聽到他們有許多和西醫學生相同的西醫課程。當然中醫、西醫仍然有不同的課程,如西醫方面有外科課程,中醫方面有中藥、方劑學課程。當他們通過西醫、中醫其中一學門的訓練後,通常繼續學習另一門課程,由兼具有中、西醫學深厚造詣的教授們開立課程。


 


    在研討會期間,我聽到許多有趣的演講,如品質管理、臺灣植物多樣性與藥物相關研究、中醫政策、實證醫學的重要性,以及使用現代科學方法評估中醫療效的臨床研究。我對於研討會良好的規劃、親切好客(總是充分展現在臺灣人身上)和積極懇切的態度,感到印象深刻。僅兩天的會議便讓我感受到,從我多年前第一次踏上基隆後到現在,臺灣醫療已經有了驚人的進展。


 


    來臺參加會議的同時,署立臺北醫院(一間擁有中醫中心的西醫醫院)為外國的西醫師們,規畫了兩週密集的傳統中醫學和針灸學課程,三位比利時的同事、學生參加了這個課程。他們非常開心,並且非常感謝署立臺北醫院的照顧使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我喜歡在中、西醫學間創造溝通橋樑的想法,藉由使用西醫的技術來評估中醫,或是使用中醫的知識來衡量西醫,並將兩個理論整合成一個具建設性及有效性的系統,使患者可以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


 


    許多工作仍須要繼續進行。例如,如何從豐富深奧的傳統中醫中,選取西醫師可以在自己國家使用的知識,以及如何將不必要的中醫治療刪去(即將西醫已經具有很好療效,而不必使用中醫治療的部分捨棄)。大多數的西醫師,不會有時間、耐心及財力可以充分地學習傳統中醫,但是多數西醫師已經接受真正有用的中醫治療,認為中醫治療具有補全西醫治療不足的可能性。當然,針灸已經在許多國家成為疾病治療的方法,但是中藥、方劑卻面臨許多困難,更不用提及它在一些國家(如歐盟)的合法性及規範性的問題。


 


    以上的想法是從觀察臺灣醫療巨大進展中所產生的。在臺灣,接受中西醫雙重訓練的醫生們共同為改善、整合臺灣的中西醫療而努力著。


 



a圖一:吳惠平醫院,攝於1969年,事實上,這是一間治療病患的私人診所。



 



a圖二:2008年,約40年後,這裡成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多驚人的不同與改變!



 


a圖三:200811月,白晏士博士受邀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演講。



 


a圖四:白晏士博士參觀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en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