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山下的遺世部落-------                92.02.12


                         中醫科主任  許中華醫師


馬美部落的氣切病人


開了100多公里,將近3小時車程,只為了一睹尖石衛生所 華雲 醫師每個月來此,為氣切的中風病人,更換呼吸管,並探視他們,路程辛苦自不在話下。當我目睹到在台灣的角落竟有人如此過生活,莫名的感觸著實湧上心頭。


馬美部落位於尖石鄉本棟山下的遺世部落,從種種跡象來看,它似乎快要在這世界上消失了,就如同李棟山上的日本人,為了征服山上居民所蓋的城堡,如今荒蕪一片,只留下斷垣殘壁,只是李棟山不時有登山客造訪。而馬美部落呢?聽說下馬美部落,總共只剩下3戶人家,年輕人可以搬走的都搬走了,留下來的3戶人家中,總共也只剩下4個人,平均一戶1人,那多出來的一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造訪的對象,它是一位57歲的患者,中風已經多年了,右側偏癱,由於合併肺氣腫,所以氣管切除多年了。與他同住的是他最小的孩子,20出頭的他,退伍23年了,退伍後曾經在台中工業區當過工人,為了照顧父親辭掉工作,回到部落一邊整理家園,一邊照顧父親,順便種些水果。


也許在山上住久了,習慣了孤孤獨獨、簡簡單單的與人相處,與我們的對答,看得出靦腆的表情,及有些生硬的語言。我問他:「母親呢?」他說:「媽媽已經不在了,爸爸以前是混混,很凶的。媽媽常被他打,很早就死了。我與哥哥小的時候,只要爸爸一喝酒,我們就會被吊起來打。」他用很簡單的國語,描述以前的種種情況,沒有悲傷,沒有怨嘆。他又說到:「舅媽說爸爸生病了,需要人照顧,本來我與哥哥一齊在台中工作,現在只好我回到山裡照顧父親,並照顧田裡,哥哥在外面工作寄錢回來。」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馬美部落,衛生所的 華 醫師說她已來過3次了,隨行的溫護理長以及MaMa(泰雅語-司機),都是當地泰雅族原住民,他們二人在當地服務已經20多年了,對於當地的人事物都再熟悉不過了。另外一位同行者,是正在就讀中醫系的女學生,她是我一位看診多時病人的女兒,寒假來科內見習,由於機會難得,出發前問她是否願意隨行,她很高興的隨我走了100多公里的路程來到這裡,由於山路崎嶇難行,她想必是受了不少苦。我一直很重視醫學生以及年輕醫師的教學,尤其是心靈、價值觀還有愛心的養成。畢竟 任何一位 醫師,在往後要面對幾十年的形醫生涯,如果能培養一位具有慈悲有愛心的醫師,就好比栽培了一顆種子,日後他們會成長、開花、結果,那才是真正散佈愛心的慈悲!基於此理念,有任何機會,我總會不厭其煩的,將自己的理念與他們分享,希望有朝一日,他們也能散撥此觀念。


女同學顯然深刻的感受到,原來這世界上竟然有人如此的生活著!原來有人是這麼樣的從事醫護工作!原來為了更換氣切管子,可以走了100多公里,開了3小時的車!回程的時候我看她目瞪口呆、深思不語,也許她正在回想一幕幕如夢境般,伸手不見五指的濃的化不開的霧氣;180度的轉彎;60度的仰角坡度;用生鏽的鐵皮所搭建的鐵皮屋,風吹過來聲聲作響,接引過來的泉水不停滴著,室內只有一張床、一個桌子、一張椅子,踩在腳底的是凹凸不平的土塊,唯一的裝潢,是牆壁上貼著泛黃了的月曆,月曆上的日期是民國74……這一幕連常跑山上的我,都刻骨銘心,更何況是一位才大學2年級的未來醫師。但願這一幕能激發它些許感觸!


沒看過氣管切除病人更換管子的人,可能不敢看。換管過程中,必須先測試管子是否正常可以安全使用,所有過程都必須在無菌狀態,更還前要先替患者抽痰。由於病患意識清楚,因此也向病人說明來意,病人點頭示意。更換過程中,在舊管拔除後,新管未裝前,病人會經歷短暫的呼吸中斷,相當的難受。這是較高難度的工作,以前在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也只有到了第二年或第三年醫師後,學長才會讓我們獨自完成,隨行的溫護理長與 華 醫師配合的相當好,氣切管更換的過程相當順利,女學生第一次目睹整個過程,我見她退後兩步,深皺眉頭,目瞪口呆,我想是為病人的異樣而擔心吧!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en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